行業動態

70年砥礪前行,中國紡織業躍上“世界巔峰”
發布日期:2019-10-13    瀏覽次數:194

201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迎來了70華誕。70年在人類的曆史上隻是短暫的一瞬,但中國人民在這70年間風雨兼程、改天換地,創造了燦爛輝煌、彪炳史冊(ce) 的業(ye) 績,新中國從(cong) 一窮二白發展成為(wei) 世界第二大經濟體(ti) ,綜合國力大幅躍升,人民生活蒸蒸日上,中華民族實現了從(cong) 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曆史性飛躍,迎來了偉(wei) 大複興(xing) 的光明前景,人民無限憧憬的“中國夢”正在神州大地上一天天展示著生動的現實。

新中國成立70年來,作為(wei) 關(guan) 係國計民生的重要支柱產(chan) 業(ye) ,中國紡織工業(ye) 櫛風沐雨,砥礪前行,在波瀾壯闊的曆史畫卷中創造了一個(ge) 又一個(ge) 奇跡。如今,中國已經是全球最大的紡織品服裝生產(chan) 國、消費國和出口國。中國紡織工業(ye) 不愧為(wei) 國家工業(ye) 化進程的母親(qin) 行業(ye) 、對外開放的排頭兵、經濟體(ti) 製改革的先行者。2018年,中國纖維加工總量約5460萬(wan) 噸,占世界一半以上;化學纖維產(chan) 量突破5000萬(wan) 噸,占全球化纖產(chan) 量三分之二以上;中國紡織品服裝出口額2767.3億(yi) 美元,占全球36%以上。我國已擁有全世界最為(wei) 完善的現代紡織產(chan) 業(ye) 製造體(ti) 係,產(chan) 業(ye) 鏈各環節製造能力與(yu) 水平均位居世界前列。2018年,規模以上紡織企業(ye) 主營業(ye) 務收入達到53703.5億(yi) 元,占全國規模以上工業(ye) 的5.3%;中國紡織品服裝淨創匯2501.9億(yi) 美元,占全國71.1%。在我國衣食住行等民生領域,穿衣問題解決(jue) 得最為(wei) 徹底。這一係列數字表明,中國紡織工業(ye) 不僅(jin) 能滿足國內(nei) 需求做到衣被天下,還成為(wei) 了支撐世界紡織工業(ye) 體(ti) 係平穩運行的核心力量。今天,中國紡織工業(ye) 已傲然矗立在世界紡織之巔。 

從(cong) 基礎薄弱到形成完整工業(ye) 體(ti) 係

  時間的指針撥回到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標誌著我國紡織業(ye) 掀開了嶄新一頁。

  1949年11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紡織工業(ye) 部正式辦公,這是新中國成立後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批設立的五個(ge) 工業(ye) 部之一。麵對物質資源極度缺乏、產(chan) 業(ye) 基礎極度薄弱、人民生活極度貧困的現實,黨(dang) 和國家高度重視紡織工業(ye) 的建設發展,集中力量辦大事。紡織工業(ye) 部先後規劃布局,建成了石家莊、邯鄲、鄭州、西安、北京“五大紡織新基地”和(山西)經緯紡織機械廠、鄭州紡機廠,迅速打開大規模建設紡織工業(ye) 的局麵。

  上世紀70、80年代,遼陽石化等十個(ge) 大型合成纖維工廠相繼建成,這奠定了化纖工業(ye) 體(ti) 係基礎。截至1978年,我國建成紡機廠153個(ge) ,依靠自主研發製造的成套設備,建成了棉、毛、絲(si) 、麻、化纖、印染等生產(chan) 基地。1971年,周恩來總理在接見美國友人斯諾時首次宣布:中國棉紗產(chan) 量1131萬(wan) 件(203.6萬(wan) 噸)、棉布產(chan) 量91.5億(yi) 米,已居世界第一位。

與(yu) 解放初期相比,衣被甚少的狀況得到明顯改善,人均棉布產(chan) 量從(cong) 1950年的4.57米布,增長到1978年的11.46米;化纖產(chan) 量從(cong) 忽略不計發展到28.5萬(wan) 噸。在黨(dang) 的領導下,這一時期我國基本建成了門類齊全、供應鏈完整的紡織工業(ye) 體(ti) 係,紡織工業(ye) 包括了棉紡織、毛紡織、麻紡織、絲(si) 綢、印染、針織、化學纖維、紡織機械等行業(ye) ,這為(wei) 中國紡織工業(ye) 長遠發展奠定了深厚基礎。

 

       從(cong) 改革開放到紡織大國地位形成

  1978年,以黨(dang) 的十一屆三中全會(hui) 召開為(wei) 標誌,中國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曆史征程。此後,從(cong) 農(nong) 村到城市,從(cong) 個(ge) 體(ti) 到企業(ye) ,從(cong) 經濟體(ti) 製改革到全麵深化改革……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領導下,億(yi) 萬(wan) 中國人民以創新發展的改革精神、攻堅克難的奮鬥精神、奮發圖強的進取精神,書(shu) 寫(xie) 了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壯麗(li) 史詩。

  作為(wei) 改革開放的先行者,紡織行業(ye) 始終站在時代潮流的前列。1979年,紡織工業(ye) 在深圳建立對外開放的窗口,對行業(ye) 的改革開放進行布局。同一年,國外著名服裝設計大師來中國舉(ju) 辦服裝表演,香港企業(ye) 家開始在內(nei) 地投資辦廠,在“三來一補”這種形式上進行了大膽的實踐。

  上世紀80年代,農(nong) 村改革帶動了鄉(xiang) 鎮企業(ye) 的崛起,紡織行業(ye) 抓住了全球產(chan) 業(ye) 轉移的曆史機遇,充分發揮勞動力資源優(you) 勢,“三來一補”外向型經濟迅猛發展。圍繞增加短缺工業(ye) 品鼓勵鄉(xiang) 鎮企業(ye) 發展,國家對發展輕紡工業(ye) 實行優(you) 先供給能源、原材料、外匯等“六個(ge) 優(you) 先”政策,消費品工業(ye) 出現了高速發展局麵。1983年,以“取消布票,敞開供應”為(wei) 標誌,中國紡織工業(ye) 率先告別“短缺經濟”,成為(wei) 五大民生問題中解決(jue) 得最早、最好的一項。

  這一時期,隨著經濟體(ti) 製改革的深入,紡織行業(ye) 的市場化程度不斷加深,所有製結構開始發生重大變化。寬鬆的經濟政策和穩定的市場環境使得民營紡織服裝企業(ye) 大量湧現,競爭(zheng) 力不斷提升。在產(chan) 業(ye) 結構上,紡織工業(ye) 成為(wei) 這一時期的增長點,拉動了整個(ge) 國民經濟的起飛,鄉(xiang) 鎮企業(ye) 崛起造就了一大批民營企業(ye) 家,出現了如波司登、雅戈爾、杉杉等一大批優(you) 秀民營紡織企業(ye) 。

  1992年召開的黨(dang) 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的改革目標。1993年黨(dang) 的十四屆三中全會(hui) 做出了《中共中央關(guan) 於(yu) 建立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若幹重大問題的決(jue) 定》,提出了市場經濟體(ti) 製的框架體(ti) 係,這是我國經濟體(ti) 製改革的重大突破。站在市場經濟最前沿的紡織業(ye) 曆經幾年的探索,已經使行業(ye) 的產(chan) 權結構發生很大變化,上世紀90年代中期,已形成國有、三資、民營企業(ye) 三分天下,行業(ye) 的整體(ti) 活力大大提高,綜合實力顯著增強。

  90年代末期,國家把紡織工業(ye) 作為(wei) 國企改革解困的突破口,實施“壓錠解困”政策,1997年至2000年,行業(ye) 淘汰落後棉紡錠近1000萬(wan) 錠,紡織國企數量減少23%,虧(kui) 損企業(ye) 數下降1/3。截至2000年,全行業(ye) 實現工業(ye) 增加值增長61.34%,銷售額增長44.59%,利潤69億(yi) 元;出口額達到530.4億(yi) 美元,比1991年增長了2.46倍。這是在我國其他行業(ye) 沒有過的先例,國有紡織職工為(wei) 國家和行業(ye) 的調整和發展做出了巨大奉獻。經過3年調整,中國作為(wei) 重要的紡織生產(chan) 、消費、出口大國的地位初步形成,紡織作為(wei) 傳(chuan) 統的支柱產(chan) 業(ye) 、重要的民生產(chan) 業(ye) 、具有國際競爭(zheng) 比較優(you) 勢的產(chan) 業(ye) 定位已經明顯。最早進入市場競爭(zheng) 的紡織行業(ye) ,形成了國退民進的發展格局,競爭(zheng) 意識大大增強,行業(ye) 活力進一步得到釋放。 

 

       從(cong) 快速擴張到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隨著進入新世紀,我國改革開放也進入了新時期。2001年世界貿易組織(WTO)第四屆部長級會(hui) 議審議並通過了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決(jue) 定,它標誌著中國的對外開放進入了一個(ge) 新階段,也意味著紡織業(ye) 開始融入全球經濟一體(ti) 化,參與(yu) 國際市場競爭(zheng) 。這促使一直受到配額限製的紡織品服裝出口大大受益,“分階段取消配額”的最後三年,紡織工業(ye) 釋放出口能量,出口增長83%,2004年達到974億(yi) 美元。2005年全麵取消配額後,紡織工業(ye) 又得到新一輪大發展。

  在經濟全球化的大潮中,中國紡織工業(ye) 進入“快車道”,迎來“黃金期”。行業(ye) 在世界紡織價(jia) 值鏈中的地位穩步提升,所占市場份額不斷擴大,影響力與(yu) 話語權持續增強。2002~2008年中國紡織品服裝出口額年均增速達到19.5%;2001年中國紡織品服裝出口額占世界的比重為(wei) 14.83%,到2008年提升到26.1%,世界第一大紡織品服裝出口國的地位更加穩固。

  隨著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發生,國際紡織品服裝市場需求萎縮,給行業(ye) 發展帶來了巨大挑戰。人民幣升值、原材料漲價(jia) 、勞動力成本上升,我國紡織企業(ye) 利潤空間被大幅壓縮,不少企業(ye) 陷入困境。2009年4月,國務院公布《紡織工業(ye) 調整和振興(xing) 規劃》,明確了紡織工業(ye) 的支柱地位和重要作用,鼓舞了紡織行業(ye) 戰勝國際金融危機所帶來困難的信心。隨後,中央不斷對紡織工業(ye) 出台一係列扶持政策。到了2009年12月出口增速轉負為(wei) 正,相比其他行業(ye) 較快出現了企穩回升態勢,產(chan) 業(ye) 結構調整取得成效。到2010年紡織品服裝出口突破2000億(yi) 美元大關(guan) ,2012年,全國紡織品服裝出口貿易額為(wei) 2625.63億(yi) 美元,比2008年增加了38.47%。中國纖維加工總量2012年達到4530萬(wan) 噸,占世界的一半以上。

  國際金融危機的發生使我國經濟發展方式問題凸顯出來,中國經濟經過多年近兩(liang) 位數增長,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日漸突出,已走到了一個(ge) 十字路口,隻有大力調整經濟結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才能使經濟轉上持續健康發展的軌道。黨(dang) 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2012年中國紡織工業(ye) 聯合會(hui) 發布了《建設紡織強國綱要(2011-2020年)》,成為(wei) 中國紡織工業(ye) 首個(ge) 10年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強國綱要》明確提出了到2020年建成紡織強國的宏偉(wei) 目標,明確了科學技術進步、品牌建設、可持續發展和人才隊伍建設四大核心任務。黨(dang) 的十九大提出,社會(hui) 主要矛盾轉化為(wei) 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並明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

  在高質量發展階段,中國紡織工業(ye) 也進入“新時代”,正在加速成為(wei) 創新驅動的科技產(chan) 業(ye) 、文化引領的時尚產(chan) 業(ye) 和責任導向的綠色產(chan) 業(ye) 。“科技、時尚、綠色”,正成為(wei) 新時代中國紡織工業(ye) 的工作新定位、行業(ye) 新標簽、社會(hui) 新認知。

  在科技方麵,我國紡織行業(ye) 的科技優(you) 秀成果不僅(jin) 數量可觀,而且創新水平不斷提高,從(cong) 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到原始創新,從(cong) 單一產(chan) 品、工藝技術創新到集成創新,體(ti) 現出行業(ye) 科技進步的顯著成效。2011年以來共有23項成果獲國家級科學技術獎。中國紡織行業(ye) 世界先進技術和先進裝備應用的絕對數量為(wei) 全球第一,信息化與(yu) 機械化融合水平位居全球第一,勞動生產(chan) 率平均水平為(wei) 全球第一。

  在時尚方麵,隨著排浪式消費向個(ge) 性化多樣化消費轉變,中國本土品牌創意水準與(yu) 設計能力的提升,有力地支撐了服飾時尚化、個(ge) 性化、多元化。不少品牌登上巴黎時裝周、紐約時裝周等,改變了以往對國際品牌的審美依附,中國元素出現在國際時尚舞台。

  在綠色方麵,2005年,紡織行業(ye) 構建了中國第一個(ge) 社會(hui) 責任管理體(ti) 係CSC9000T;2014年,建立全球第一個(ge) 供應鏈環境(化學品)足跡係統;2018年,率先試點海外實施行業(ye) 社會(hui) 責任標準。紡織行業(ye) 作為(wei) 行業(ye) 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yu) 者、貢獻者、引領者,以自己的成功實踐樹立了“綠色樣板”。

  風雨砥礪不忘初心,春華秋實繼往開來。70年披荊斬棘,70年風雨兼程,我們(men) 的國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men) 的紡織業(ye) 也取得了舉(ju) 世矚目的成就。站在70周年的節點上,我們(men) 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接近夢想,行業(ye) 絕大多數指標已接近甚至領先於(yu) 世界先進水平,“紡織強國”目標已基本實現。

  中國紡織業(ye) 高質量發展的征程依然在路上。麵對國內(nei) 外新的形勢,我國紡織業(ye) 發展麵臨(lin) 新的機遇與(yu) 挑戰。在新的曆史起點上,在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的指引下,我國紡織業(ye) 將加快轉型升級,銳意改革創新,無論風雲(yun) 如何變幻,仍將紮紮實實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在新時代、新起點實現更大的跨越。

 

友情鏈接:

地址: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盛澤紡織科技示範園區     蘇ICP備10030695號